定权垂首道:是,若前线还需增援,臣别无所能,只能竭力督促户部转饷,工部制造,以为支应。此外,户部本是中书省的附庸子机构,何相一去,省中空虚,政令有行使不畅之虞。户部今日也对臣说了,一日二日且无妨,一旬二旬尚勉强,若战事再绵延,以后的周转输纳,不单大有不便,或将寸步难行。
皇帝看他半晌,道:这可说是一桩事,也可说是两桩事。前者是你分内事,朕不想听。后者既然你现在提起,朕也想问问你的意见。
定权沉默片刻,道:吏部尚书朱缘,德才兼具,顺序而进,应是常理。
皇帝点头道:朕知道了,朕自会有打算。再说刚才的话,朕要问的是你怎么想万一再需要长州增援,是让李明安去得好,是让顾逢恩去得好?
定权一惊,跪地道:此大政,臣宁肯抗旨,不敢置喙。
皇帝叹气道:好,希望战况不要真发展到那步田地才好。
☆、会当绝顶
从靖宁六年十二月朔,至七年元月望,经冬至、正旦、春分,时气由冬入春,无论皇帝、太子或朝臣如何企盼转机,前线告急的军报依旧不断入京。在准备如此充足,实力如此悬殊,文不爱钱武不惜死的情况下,依然战势陵夷,只得归结为天数和时运。事已如此,派兵遣将增援的议题,便被迫切的提上了议程。
以许昌平的官阶和职务,自然没有参与朝会的资格,然而傅光时既然在去秋的岁考后刚由太常卿左迁为礼部侍郎,亦迁为正詹,几个新入衙好发议论的翰林终日又无事,自然格外关心朝政,拿着邸报大发议论之余也格外会向偶尔来署的傅光时打听时事。傅光时心情愉快时也会敷衍他们几句,他自升迁后心情一直不算太坏,此日便也略说了说早朝上的议论:众臣的意见自然是遣小顾去,于公与私,他都没有推诿的道理。一翰林问道:那么陛下的意见是?傅光时道:李帅仅长于固守,小顾在固守之外也长于征伐。陛下虽无明言,但是天心所向,也开朗得很。一翰林又问道:那么太子殿下的意见是?傅光时道:这是军国大政,太子殿下怎能干涉。此翰林皱眉嘀咕道:一半长州如今都到了他的手中,他怎能不干涉?傅光时变了面色,掩耳斥责道:少年行,要学会慎言行。身居坊府,更是如此!那翰林年轻气盛,进士科题名又及靠前,素来不是很看得上这位畏头畏尾的上司,虽不语,却捉鼻不以为然。
--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