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页(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于燕诚恳:“这说明团队和个人的信念感是一致的。”

“对,信念感这三个字很重要。”戴焕中感慨,“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人都需要一个获取集体认同的途径。”

“以及找到支撑自己的东西。”

“是这样,”戴焕中认真地说,“这也是我们做这个项目做了十年,至今能修成正果的重要原因,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做事,快乐会比困难更多。”

于燕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往下翻了一页,原先紧绷的神经也慢慢放松。

来之前,她对戴焕中的了解仅限于多方提供的资料,从他出席活动的照片看,他身量不高,体型偏胖,却总是站在人群中央,笑得自信而温和。今日一见,他的西装变成了普通的家居服,额前和脸上贴着纱布,不无狼狈,但他坐在书房的木椅上,姿态是如此放松,言语也从未高高在上,跟照片给人的感觉一样平易朴实。

于燕不禁对这位蜚声国际的呼吸科专家多了几分敬佩和好感。尽管她无法在短时间内真正了解他,但他至少很配合她的工作,这带给了她数日担心后的意外之喜。

她翻到这次采访的重点,继续发问:“在此次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国内成人的哮喘数据尤为引人注目,但其实这是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的第二个主要成果,早在去年,首个成果,即 ‘慢阻肺的发病新机制’已经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上,只是社会反响及业内关注度远不及此次,我能和您具体聊聊吗?”

戴焕中意外:“你对慢阻肺的研究感兴趣?”

“是有兴趣,但能力有限,了解得并不多。”于燕目光坦诚,关于此次发布的哮喘大数据,戴和戴的团队固然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但作为主要研究团队之一,他们的参与程度和其他队伍大致相当,过分强调难免有抢功之嫌,所以她想抓一抓更有说服力的成绩,“慢阻肺的研究是您一直深耕的领域,不瞒您说,我觉得这更能体现您的水平,也更能彰显您的权威。”

“所以,你是来做我个人的优秀事迹报告。”

“更准确地说,是岚城医院呼吸科团队的报告,只是借此次成果发布的契机,梳理您前后几年的重要研究成果。”

戴焕中明白了:“那要跟你详细说明新机制的研究过程吗?”

“洗耳恭听。”

他喝了口水:“攸宁,你来吧。”

于燕忙阻止:“诶……”

“放心,他全程参与了基础及临床实验,在国际上发表前,他早已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发表了几篇相关的论文,”戴焕中试图劝服于燕,“何况,你们年轻人的记性比我好得多,交流起来也比较顺畅。”

于燕看向蒋攸宁,他还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样子,仿佛早已习惯了老师的夸奖,以及——临时转移到他头上的任务。

--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