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天会是个俄国文学博士……」
「但我不是文人,文人和念的学的不相关,而是取决于气场和心态。」
「我知道。」这是陈海天最喜欢梁美莉的一点,她不掩饰自己庸俗的部份,也不拿文学论述或学术思想来妆点自己,「不过我是书生,不是文人。」对他而言,文人是种贬义词。
「可是这件事除了我以外没人发现。」
「有,我娘亲。」
「伪文人,快点把酒喝完滚回博物馆去。」
那时陈海天已经不再有二十七岁要写遗书的想法了,反倒是母亲偶尔会从日本打电话问他:「遗书写得如何了?」
母亲已经在三年前搬去日本,跟煮菜的叔叔一起生活。
煮菜的叔叔来自新加坡,一般人称之为知名饭店主厨。但是对母亲而言,叔叔就是个煮菜的,「就像我是个教书的。」母亲在乎的是人格分量而不是社会分量,任何阶级意识的比较都很可笑,饭店主厨没有比热炒师父高级,教大学也不比教小学了不起。
所以二十七岁死去跟七十二岁死去也没有差别。二七俱乐部只是个统计数字。会成为传奇的,无论在几岁死去,都会是传奇,就算到歌唱比赛当评审,也还是传奇。
平凡如他,就算在二十七岁留下遗书,往自己头上开一枪,也只会在社会版上占据一小角,晚间新闻播完就被遗忘。
死亡和传奇、婚姻和幸福、拥有和满足……看似同色系,却是两种不同的质量和概念,两者中间都有条地平线,在旁人无法触及之处,发出柔软的、遥远的声响。
海天一色,一者,one也;one者,万也。他就是假装成同色系的陈小万。只有母亲和梁美莉看见了那条地平线,她们都是李组长。
可是二七俱乐部并没有真的从他心中远去,他在二十七岁又一周时辞去博物馆的工作,和同事进行些无关紧要的欢送仪式,收拾办公桌,丢掉塞满抽屉的会议记录跟研究参考资料,向那些古文物告别。
他少年期多半耗在母亲的书房里,青年期则耗在史料里,成年期更是全部耗在博物馆里。他喜欢这种学术文人生活,却不自觉有一股倦怠感,这种感觉随着二十七岁的逼近而日渐加重。
他不想停在这里,他必须要前往另一个地方。他和自己约定,如果来不及让生命在二十七岁前死去,就让二十七岁前的人生死去。
--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