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页(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在那之后,未来太子妃、胤祁的大嫂,就时常被皇后召进宫来小住,教她读书,还有更多潜移默化的东西。

只是大家都没想到,胤祜自己相中的这个姑娘,相处久了才发现,竟然是个挺有个性的小姑奶奶。

她常常跟胤祜抬杠,意见不合吵起来的时候不少。

胤祜好似乐此不彼,胤祁反倒为他未来的家庭地位担忧了起来。

恰逢这时,赫舍里府传来一个好消息:曹兰生了个大胖小子。

胤祁带着贺礼上门,看到春风满面的常海,和皱巴巴像猴子一样的小表弟。

胤祁左看右看,怜悯地对小表弟说:“你以后不要怪你额娘。”

常海:“为什么要怪他额娘?”

胤祁笑而不语,转移话题,向他请教:“舅舅,你跟二舅妈相处得好不好啊?你们会不会吵架?”

“嘿嘿,那当然好啊!我没从来不吵架!”

“那意见不一样的时候怎么办呢?”

“她会跟我商量着来。”

胤祁一听,小脑袋就点了又点,二舅妈做他宫女的时候就很讲道理,他要取取经,回去告诉未来大嫂,该怎么好好跟太子哥哥说话。

“她怎么跟你商量的?”

常海:“她会跟我商量——‘你选睡地板还是走廊?!’”

胤祁:“???”

第142章 烤串

在大清朝廷的推动下, 官学办得越来越好,逐渐推广至整个大清。

短短三年,便创办了五百多家官学堂。

相关的学堂考学系统也跟科举关联起来,形成了成熟升学和考试制度。

如:所有的官学堂均由京城书局统一了教材;通过小学堂的所有课程考试或童生试后, 才能入学初等中学堂;通过初等中学堂的所有课程考试或乡试后, 才能入学高等中学堂……

以此类推, 将来必然会在各个府城都建立一所举人才能入读的大学堂,各类资源等同于国子监的规模。

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当官的空缺却没有相应增加,但康熙一点也不愁。因为, 太子的办学筹划里, 早就有了各方面人才的培养方向,跟大清未来的发展路线息息相关。

康熙二十三年,大清因农作物的高产和康熙的仁政爱民, 基本实现了无人因饥荒饿死的目标。

十二月十七日, 皇后赫舍里秀敏三十岁生辰, 康熙念数年她劳苦功高,特意为她大办了千秋节寿宴。

--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