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静站在那里,听到问题,最多不过略一思索,便将相关书志里的内容背诵出来。
站在旁边几位员外郎和主事,起初还笑嘻嘻想看他笑话,听到最后,各个都掬一把冷汗:这“背书探花”名副其实,是真的很会背书!不光会引经据典,而且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简直毫不费力。
有这样的本事,学什么能学不会?
众人在堂上商议了一个下午,将几个细处拟定了。临了卓大江起身,捋着胡子赞了沈静一句:“小沈有心了。”
等他离去,几个员外郎都转过身来,纷纷打量着沈静。
杨誉最先忍不住开口问道:“方才那些县志河志,你真的都倒背如流了?”
“杨大人言过了。”沈静笑了笑,“之前拟江南治水奏报,这些都曾反复翻看,翻的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这就是默认了。
杨誉默了默,清清嗓子,有些不自在的问道:“除了这些县志河志,你还‘翻看’过些什么?”
沈静默了默,拱了拱手,恭敬答道:“翰林院书馆里能翻到的,远的有晋郭璞所撰《水经》,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宋人沈立所编《河防通议》。近的有前朝任仁发先生的《浙西水利议答录》,欧阳玄的《至正河防记》。王祯先生《农书》也有水工事务记载,不过其中所能借鉴者不多。我朝潘季驯先生曾著《河防一览》,在下也曾借来一阅,倒是颇有见地。”
这些有的是在草拟江南治水方略奏报的过程中,从各处县志里翻看的,有的是从赵衡那里借来看过的;还有的则是到了翰林院以后,特意从书馆里翻来看过的。
沈静读书本就算得上过目不忘,加上经过江南一行,对治水之事又颇为留意,因此读书读到紧要处往往会反复诵读直至领悟要义,甚至还要誊抄下来,自然也就烂熟于心了。
“《河防一览》你也看过?”杨誉讶异道,“不知你从哪里得来?”
沈静迟疑了下,终归还是没有说是曾经在赵衡那里见过:“……是一位朋友向他的友人借来的。”
“……”杨誉迟疑了下,终于还是没拉下脸来开口相借,点了点头,哼了一声,转身离开了。
等众人都走光了,周云之站在沈静旁边,一边收拾着书案上,一边笑道:“沈兄这一下子,可是在工部立住了。从今往后,谁也不敢小看你了。”
周云之所言不假。
接下来的日子,沈静在工部待得果然顺畅了些,众人对他虽偶有玩笑,再也没有了开始的轻视与不满。不过沈静这“背书探花”的绰号,也彻底传了开来,连在礼部的于之静和吕蒙都有所耳闻,特意跑来嘲笑了他一番。
--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