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页(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可有些人是为了行商创业,有些人为了西行取经......还有些人则是为在市井百态里看见那些人间疾苦,家国大事。这仿佛就像是在温彦行的基因里,早就种下了一样。

比如,每年雨季暴雨连连之下,长江下游百姓深受水患困扰,民不聊生;比如,朝堂之上宦官专权,奸臣当道,党争乱象之下,多少忠臣良将屡遭迫害;再比如,边陲外敌嚣张跋扈,各异族屡犯入侵,可藩镇割据却已成为威胁朝廷统治的最大毒瘤......

不过刚年方二十的温彦行,自十岁启蒙时便已明晰,好男儿当立世,少年时读书明志,青年时游历明情,之后尽力以科举入仕,倘若有幸能立于朝堂之上,定当护佑君主,为百姓谏言献策,做些于国于民都能大有裨益之事,此生便算无憾。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此时一腔热血的温彦行恰逢新帝继位,以强明自任,下诏制举。目的自然是广纳良才,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好为日后抑制宦官干政,改税法,驱外敌,并着手削藩等诸多大动作做准备。

新帝新官上任,一心想要祛除那些积累已久地诟病,重建一个天朗气清的朝廷。

而早就立志于此,并为此准备了许久的温彦行,在此次考试中作策论五篇,以独到的见解从此次科举中脱颖而出。虽未及榜首,却也以优秀青年之姿入选了素有“天子私人”之称的翰林院,而不久后则开始师从当朝内相,陆挚。

“达则兼济天下”由科举至翰林,再由翰林而朝臣,是那个科举时代所有士大夫的人生理想,因此温彦行此番高中,对于整个温家来说当然都是非常值得荣耀的事情。

而成为一位翰林院学生,虽还是其中最人微言轻地一位,却不仅可以致力于文化及学术传承,还能更踊跃地参与政治,议论朝政,影响国策。对于温彦行来说,这亦是他朝着心中理想迈出地最为坚实的一大步。

只是福祸相依,理想虽能推动历史,却终是无法阻挡它滚滚向前的洪流。

一切看上去虽已是万幸,可理想与现实间的鸿沟,又到底有多么地巨大呢?在温彦行初入翰林院一两年里,现实就给他这个学生上了十分沉重地一课。

与院里其他世家子弟不同,温彦行在京中可以算是毫无根基可言,加之年纪尚轻,资历又浅,唯一可依靠的也只是天子所赐地那一点儿欣赏之情;当然还有连他也并不知晓,被翰林学士之长——陆挚,所看中地一些勤勉正直的品格。

像这样没有任何背景的青年才俊,在错综复杂的京城,其实是入不了许多世家权贵之眼的。不过倘若能招之为婿,随便以一庶女嫁之,日后说不定自有其一番建树,倒也方便收归己用。

因此,哪怕是还居于客栈中的温彦行,却也常见不少门人说客登门拜访,且皆具拉拢之意。

尚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温彦行,只能一一拒绝,然后表示感谢。更有一些送来银钱或房契的,也是想尽办法全部送回。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