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页(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顾亦徐过去探望外公,都是到首都徐家大院,印象中最近一次来老宅,也是十二年前了,她当时不过七岁,姐姐们带着她四处玩,年纪小的约莫十四五岁,大一点的比如吴英理,那时也不过才满二十。

谁知一眨眼,再来时,兄姐们都已是成家年纪,临近而立之年。

岁月真真无情。

·

古镇巷窄,因屋子砌得密。

白墙低矮,至多不过二三层楼高屋脊,又能让人随时随地看见天光。

苏州巷子老旧而有韵味,它的陈旧不同于现代钢筋水泥筑成的房屋经过几十年后破败,墙生裂隙,而是被雨雪侵扰、岁月洗涤后砖石缝中生出绿幽幽青苔,那股淡淡的荒芜营造出无可比拟的宁静。

有句诗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再安心莫过于烟雨江南。

这里是她母亲的故乡。

在宅子里一直坐着,也是闷。

长辈们都在院子里说话,年轻人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她们约着到过去茶座饮茶,听琵琶评弹。

出门前,顾亦徐躲闪不及,撞上了表哥徐政安。

顾亦徐瞬间心梗。

她被徐政安逮住,罚站似地杵在月门前,耳提面命。

小姑只有一个孩子,姑侄俩关系亲厚,徐政安因此对顾亦徐格外上心,每次见到她,都要同她讲述些大道理,本意教导,多听听少走弯路。

徐政安大她一轮,坐而论道起来,一副老气横秋。

顾亦徐听了二十年,真的听腻了。

官场的那套门门道道,她不感兴趣。徐苓君也看出女儿于政途无望,一早歇了心思。

顾亦徐点头如捣蒜,连声应,半小时后,好不容易送走这位三十出头,便坐上当地一把手的政坛新秀表哥。

小门外,几位穿重工刺绣坎肩旗袍的女子在轻声攀谈。

最前首一袭烟灰色旗袍的女性年纪最长,戴顶浅咖色羊毛帽,是吴家长女吴英理。

吴父最开始从事制衣,为那些对传统服饰有需求的客户定制,后来风格逐渐自成一派,成为高定品牌首席设计师,吴英理沿袭了父辈的专长,走了同一条路。

她瞧见顾亦徐沮丧,略微诧异:“怎么一会不见,人都蔫了?”

其余姐姐同样好奇。

顾亦徐将先前的事交代。

闻言,她们相视一眼,“这样啊——”

“好吧,你只能忍了。”

“……”

“谁让小姑只有你一个孩子?”吴英理笑,“平辈中属你年纪最小,他在外头又是个人物,多少人想听提点都没门路,你反倒不情不愿。”

顾亦徐蹙眉,“我管他在外面怎么样……老是念叨那些话,比我爸还啰嗦。”

吴英理打趣:“既然不乐意,下次见了绕道走便是。”

她们边聊,边往外走。记忆中,这家茶楼很古朴,木凳子很高,顾亦徐那时要被抱上去,才能坐得稳。

如今却发现这楼小人少,凳子是刚刚好的高度,小时听不懂的弹词,也明白了。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