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9 章 理想国(完)(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幽云十六州,从后晋石敬瑭开始就割让给了契丹。

明明是北部核心腹地,却成为了辽国的土地,让辽国的疆域线直抵中原一带,让北宋从立国起就觉得如芒在背,坐立难安。

从先帝赵匡胤时期,收复幽云十六州就成为了大宋的执念。

之前陆陆续续的打了几场小仗,有胜有败,朝中有人一度想要认怂,但新帝刚硬,都斥了回去。待到如今,新帝登基已有十余年,威信日隆,朝堂安稳,民间富庶,这才秣兵历马,又启伐辽。

这一次,胜了!

辽军退居幽云十六州之外,据说要与大宋签订协议。

洛阳的酒楼中,这一晚几乎被狂欢的人群所挤满,从大堂到雅座雅间,全是出来庆祝的大宋百姓。

有的笑着笑着就哭了,慷慨吟诵,将手中酒倒在地上,祭奠先人。

有人仰天长笑,欢欣于以后大宋不用再经历之前仙画所透露出的那样的屈辱和苦难。

雅间中,有洛阳书院的学子们正在饮宴欢庆。

洛阳书院,如今大宋最顶尖的书院之一。原本它的名字应该是洛阳大学,但最后,先帝还是决定将它按照华夏传统命名为洛阳书院。

但,如今的书院和之前的书院却大不相同,它的内在更偏向于后世的大学,按照不同的科目来设置课程。除了文史、国学之外,譬如数学、机械、化学、物理等也都是很强势的专业。

席中有学子道:“听闻这次收复幽云十六州,火药作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火药作弄出来的这些子火器,的确是厉害,尤其适合攻城。”有化学院的学子夹了口菜,神秘的道,“反正上次我去火药作,可算是长了见识。”

一群人听闻,都好奇的围了过来,让化学系的那位学子详细讲讲。

一时之间,他成为了场中的焦点人物。

在大宋,老一辈的人可能还固执己见,认为学文史或者说学儒才是正道,其他不过是偏门。但是在场的学子们大多都是年轻人,他们是在新的理念中被熏陶长大的一代,心中对各专业并无偏见。

况且,连科举取士都需要考数学等,像是工部等衙门还会指定专业。既然大家之后的出路都是差不多的,那就更别提偏见和歧视了。

“总之,我若是毕业,肯定要去考火药作。”那位化学系的学子坚定的道。

其余的学子有的撇嘴,有的羡慕。

有人笑话他:“你们化学系其他的都好,但就是实在过于危险。”

那位学子顿时垮下了脸,然后唏嘘的提起自己的一位师兄,被爆炸伤了手,已经截了一节手指,还差点伤了脸,就是在城中医院做的手术。

“不过,”他乐观的说,“新的实验规定已经下来了,以后这样的事情总会少一些。况且,咱们这样的不带头摸索出一些经验,那后面的人又怎么会进步呢?”

众人听了他这番话之后沉默了一瞬,然后才高声叫

好。

“说得对!咱们就应该身先士卒,这样才会有进步,大宋才会越来越强大!”

大家又举起酒杯来,哈哈大笑起来。

整个洛阳新都,笼罩在比节日还要更加隆重更加欢乐的氛围里。

而在另一个时空的大宋,氛围却要相对更加严肃一些。

苏轼、苏颂、甚至王安石、欧阳修等人都聚齐在工部的工坊之内,看着沈括演示一个十分新奇的机械。

那机械看着极大但并不是很复杂,无非就是几根杆子加上轮子,还有一个类似于泵一样的东西加上底座组合而成。

让大家觉得惊异的是,这机械竟然在自主运行,那杆子上下摆动,联动着轮子在缓慢的向前转动。

已经有些年纪的苏颂难掩惊异之色:“这就是你上次对我说的那物件?”

沈括略有些骄傲的点头:“就是此物。”

苏颂是机械奇才,沈括经常去请教于他。

在一旁的苏轼已经在围绕着那机械转悠,试图找出它的秘密:“此物为何可以自己转动?又没有任何水力推动?”

欧阳修和王安石也都看向他。

沈括哈哈笑起来:“并非没有水力推动,其实还是和水有关。”

他让一旁的技师将机械停下来,然后打开底座让大家看到了其中的诀窍:“这才是它的原理所在。不知大家可曾见过在火上方被烧开的水。水汽将锅盖顶开......”

他将自己的灵感来源娓娓道来,“现在需要有技师及时的往里面添加煤炭或者火柴,这机械才能运转。”

沈括自从在家获得灵感之后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对蒸汽的研究之中,花了六七年的时间这才把这东西做出来。

这六七年里,整个宋朝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科学大行其道,原本满口之乎者也的文士们现在张口科学闭口科学,汴梁城中更是出现了很多以科学兴趣为目的的学会。

与此同时,百工百业的地位和待遇也更高了。

但和古板文人们想的不同,文学并未衰落,反倒因为印刷和纸张等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同样也变得更加繁荣,甚至这几年来还涌现了很多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和周刊月刊等。

除了一些政论之外,朝廷的管制并不太严格,于是更加欣欣向荣。

此时,拥有好几份周刊干股的苏轼正围着这机械称赞不已:“这就是仙画中曾经出现过的蒸汽机吧?没想到真的被存中你给折腾出来了,甚妙,甚妙!”

欧阳修拧起眉头:“感觉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但却一时不知该用在何处。”

他对机械一道并无太多经验,想象力还没插上翅膀。

反倒是王安石神色凝重:“按照仙画中的呈现,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此物。”

火车、纺织工厂、各行各业......他一开始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这可是划时代的产物,但现在冷静下来之后却又有所担忧。

“诸位,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他问,“如今的织机,一个织布工坊可以养活最少十位织布工。但若是用上了更先进的机械,那或许,只需要一半甚至是更少的织布工就行了。”

那剩下的那些织布工,又该以什么为生呢?

这的确是个问题。

反倒是苏轼和沈括很是乐观:“我倒是觉得,现在想这个还有点早。后世如此发达,人们似乎都各自有各自的位置。”

“然也。”苏颂点头,“密切防范,等问题来了再来商议对策不迟。总不能因噎废食,得向前看。”

王安石的神态稍微松弛了一点,对着苏颂拱拱手:“如此说,也有道理。”

一众人等继续围着沈括:“让技师再加一点煤炭看看。”

等他们确定好此物的价值,就可以上疏给官家了。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