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古诗歌(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以古诗词文化的发展为例?

古诗词文化?

赢政想起先前天幕讲其他时,偶尔会冒出的一些诗词篇章,尤其是称颂他的那些,都是真不错。想着便不由得点点头,这些倒是能够多来点。

【某些地区劳作时的“喊号子”,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就是一边劳作,一边喊号子,好借此有节奏,也更有力气,更有效率的进行劳作活动,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文化习俗,也是一种传统文化。】

【那为什么要在这里说起喊号子,因为古诗词最一开始的起源,就和这个有关哦。】

嗯?

古诗词起源和喊号子?

【是的,你没听错,古诗词的起源,确实是和劳作干活时的曲调很有关系。】

【毕竟很早很早以前,在最一开始的时候,我国古代的人们,可不是一来就知道如何作诗作词的。】

【在先秦时期,那个时候什么都比较贫乏,自然更是没什么娱乐活动,劳动干活除了采集就是打猎,或是其他别的活计等等,这些事情在做的时候,不免会让人觉得无聊,时间长的话更是如此,所以为了提神,总要娱乐一下自己。】

【于是当手脚都不闲着的时候,当然就要靠嘴来出力了。】

【所以当时的人们在干活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打气,为了能够活跃气氛,或是为了提高劳作效率等等,便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在干活的时候唱歌,不过那时候的曲调也很简单,就是像喊号子一样,是一种简单而有节奏的呼叫曲调。】

【不过即使如此,这样也很能解闷,同时又能丰富劳作时的无聊时光。】

【于是这种办法就逐渐流传了下来,而且从简单的节奏曲调,内容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丰富起来。】

【那从这里开始,我们其实就能看出,哪怕是最简单的节奏曲调,对于丰富当时人们的生活,以及娱乐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很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而且像喊号子这种,更是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一种壮哉气势和活跃气氛的传统文化。】

汉朝未央宫。

刘彻摸了摸下巴,简单有节奏的曲调都能打气和活跃气氛,提高劳作和干活效率?

r />

【这种简单而有节奏的曲调,到了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了各地的民歌,而这就是最早期的“诗”。】

【所谓诗歌诗歌,诗和歌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

【“歌”的内容一般都是家长里短,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等,这些对于当朝统治者了解各地风俗以及各地的人们等,都很有参考价值,于是到了西周时期,就有专门的采诗官,专门来收集各地民歌,再重新谱曲,好献于周天子听。】

【这也是了解和体察当时民情的一种方式。】

【而除了重新谱曲这些民间诗歌之外,一些贵族文人等,还会原创一些诗歌出来,而且是一些“主旋律”的诗歌,用来歌颂一下当时的王室,崇拜一下神灵,以及有关于一些其他什么内容等等。】

【之后不管是这些重新谱曲的民间诗歌,还是一些贵族文人原创是诗歌等,都被孔子重新整理,并且编著成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在当时就叫做《诗》,一直到汉朝才有了一个正统的名字,也就是我们很是熟知的《诗经》。】

秦王宫。

嬴政倒是也点头认同。

这些诗歌的内容,的确是很能反应当时的一些情况和事情。所以听天幕提起所谓的《诗经》,看来这由孔子整理出来的著作很是重要了?

【《诗经》可以说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总共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并且很是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又称国风,也就是各地民歌的汇总。】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大部分是贵族音乐,比如开宴会时用的曲子。】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在一些特别重大的正式场合时,一般都用来演奏这些乐歌,以及还有祭祀的时候,也是用这些乐歌曲子。】

【总体而言,《诗经》内容之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甚至是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堪称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所以《

诗经》流传下来,对于我们研究周朝社会时期的历史文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及影响。】

【这也是传统文化发展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是用什么记载和流传下来的,其中就是由文字传承。而文字的表现又是有这些文化韵味在其中。所以文学怎么可能不重要,方方面面都很重要,而且还有很多可值得研究的地方。

【《诗经》可以说是先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歌著作,很多文人们写诗,基本上都要参照《诗经》中的格式,每句话共四个字,读起来要朗朗上口,但事情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有人就认为可以去变一变。】

【这个人就是屈原,一生可以说是大写的悲剧,于是按照家乡楚地民歌的风格,将那些憋屈的想说的话,寄情于自己写的诗当中,而且很是区别于《诗经》中的诗歌,是另一种类型和行为格式的诗。】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