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秦》中记载:‘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
“可见,昭襄王所要的并不是赵国的版图和资源,他希望的事天下编随而服,只是借助赵国这个跳板,结束华夏大地这上百年来动荡不堪的局面,实现大一统的太平天下。”
“那么最受非议的坑杀赵降兵40万,又是昭襄王的意思吗?“
“《吕氏春秋》有云:‘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
“也就是说,在占领长平之后,昭襄王又花了三年时间才彻底占领赵国。“
“试想一下,解决掉了40万赵兵只用了三个月,又为什么需要3年才占领赵国呢?可见昭襄王的策略并非以杀劝降。“
“事实上,在长平之战胜利之后,昭襄王并没有继续北进,直取邯郸,而是转而接受了韩国赵国的几座城池,转而向东、向南进发。“
“而之后白起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了,昭襄王只给了他很少的兵力,让他去进攻邯郸。彼时的赵国举国上下都对白起和秦国恨之入骨,
人人皆习武,老幼妇孺皆愿上阵拼杀。所以白起自然而然地败了,随后昭襄王就名正言顺地杀了白起。“
“常言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坑杀赵军40万显然不是昭襄王授意的结果,极大可能是白起自把自为,这也惹怒了昭襄王。”
“讨论完了战争发起者的意图,我们再来聊聊这场战争的本质。”
“首先,它是发生在同一国家内部的战争,这个同一国家并不是我们后世根据战争的结果划分的,而是在先秦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些所有国家所使用的几乎都是同一种文字,用的都是同一套礼制,也全都尊崇周天子为陛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民族,但是统一在一个区域内的大多数民族,也是众望所归。”
“事实上,对于秦国发起的战争,我们的教科书中给了它一个非常恰当的名字——兼并战争。彼时的周朝已成颓败之势,在此种情况下,华国内部拥有多种势力,统一就成了历史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的地缘条件所决定的。”
“天下迟早要统一于某一国,从当时各国的势力来看,不是秦国就是楚国,或者是赵国。也许统一于秦是效率最高的。”
“那么就结果而论,难道秦国发起的战役是正义的吗?”
“也不是,这是功利主义的观点。但现在的学者倾向于说,战争本身,除了自卫反击战以外,天生就不带着正义这个基因。”
“在那个年代,战争不是一个选择,而是生活本身。每一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战争发生,这是整个周朝的国力决定的,僧多粥少,每一个国家都在竭尽全力的想要获取更多的资源。秦国也只是被历史的车轮推着走的国家之一。”
“春秋无义战,但秦的所谓的‘侵略’结果是好的,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极大贡献。”
“所以,总结来讲,其一,秦国与其他国家的战争本质上是大家在认同同为中国的一部分所发生的内部战争,中国是个实际的共同体而非想象的;其二,秦国的兼并战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团结统一的步伐,结果是好的;其三,不说别的战争,只说长平之战,其中所出现的种种残暴现象并非统治者的本意,而是战争这一非正常状态所不得已衍生出的枝节。”
“它的存在是合理和必然的,至于它的本质是否正义,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评判,不能定棺盖论。我想我对于长平之战的想法大抵如此,不知道您还有什么补充吗?”
楚孑说完,看向了摄像机另一头的“一心橙子”。
褚旭东此刻的脑海中只闪过了四个字——“哑口无言”。
楚孑说所得,几乎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列出了一切历史的证据。但从中以足以见得对于长平之战的看法,因此无可辩驳,也几乎不容辩驳。
他又能说些什么呢?
褚旭东在心中不得不承认,无论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他都不及对方的分毫。
他有的那些歪曲的观点,无非是建立在历史的模糊地带的诡辩,在条条记载面前不堪一击。
如果在此时提出,无非就是小丑跳梁罢了。
他能做的只有一件事了——转移话题。
既然无法将长平之战与甲午战争类比,那么只说说甲午战争,也许不是不行吧?
但他没想到,在自己还没组织好语言悄悄将话题引过去之时,楚孑又开了口。
“既然您这边对于长平之战没有什么补充了,那我想多说一点,简单谈谈甲午战争,以及1937年的侵华战争,可以吗?”
楚孑说完,坚定地看向他。
那目光几乎将他洞穿。!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