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折金枝 第57节(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宏德帝进门,一群簇拥的人留在门外,只有秦贵妃亲昵地随着他进去,二人在软榻上坐下,宏德帝闭了闭眼,鼻息间闻着清新的味道。

“姝儿这处的味道沁人心脾,寡人每次闻到这味道,总能一散全身的疲惫。”

秦贵妃伸手替他斟茶:“陛下喜欢就好,只要陛下喜欢,臣妾日日都为陛下点上。”

见宏德帝没应声,秦贵妃轻轻将杯盏放到宏德帝面前,试探地开口问道:“听说,今日北戎的使臣进宫了,也不知他们此番是为何事而来?”

宏德帝接过她的茶,喝了一口,茶水的味道正好,应该是早早就晾好了,特意等他来沉淀了味道。

接着,他放下杯盏,抬眼看向秦贵妃,一字一句道:“北戎此番,为和亲一事来。”

“和亲?”

秦贵妃先是一怔,随即想到似乎确实有这回事。

当年大庆与北戎交战,最后一战北戎兵败,两国约定维持和平,北戎愿意年年上贡,但唯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大庆嫁一位公主到北戎去,好维持住两国的邦交,也是确保大庆不会突然反悔,再举兵攻打北戎。

陛下当年亲口答应了,但北戎老可汗年岁大了,又与其王后关系极好,并不打算再娶大庆的公主,他们随即将这约定延续到下一位可汗继位。

只要新可汗继位,他们便会派人到大庆来求娶,陛下也必定要应允。

秦贵妃那时并未将这事放在心上,毕竟那时陛下才登基几年,他膝下的公主年岁都小,还没到和亲的年纪,也不知什么时候新可汗才会继位。但这时她听见宏德帝提起,才陡然想起,眼神转了一下,像是忽然想到了什么。

“陛下是答应了北戎的和亲请求?”

秦贵妃问得小心,没人比她更清楚,如今陛下膝下的公主里,可独独只有她的琳琅最是适婚年纪。

陛下……不会心狠到让她的琳琅去和亲吧?

宏德帝道:“寡人一言九鼎,不得不应,姝儿聪慧又善解人意,应该能明白寡人如今的为难。”

“可陛下……琳琅也是您的宝贝啊,您不是说最喜欢她了,要亲自给她寻一个好夫婿的吗?”

秦贵妃神色陡然慌张起来,妆容精致的脸颊禁不住抽搐几下,却还要强撑着保持笑意。

宏德帝伸手,轻轻抚上她的手,拍了拍,意在安抚:“是啊,寡人当然最喜欢她,那北戎的新可汗寡人曾见过的,样貌才学皆为上品,是老可汗最为宠信的一个儿子,琳琅与他,实为佳配。”

“陛下……”

秦贵妃软了腿脚,想扑通一声跪下,却被宏德帝拉住了手,她只能面带央求的看向宏德帝。

“北戎远去几千里,风沙漫天,寸草不生,琳琅是皇城里娇养长大的,哪里能受得了那种苦呢?”

别说沈琳琅是公主了,就是训练有素的军队到了北戎,也是水土不服,死的死伤的伤,她是琳琅的亲娘,又怎能忍心看自己的宝贝女儿去受那样的罪!

可陛下到底是陛下,是一国的君主,秦贵妃再怎么仗着娘家的势受宠,也不能直接反驳于陛下。

若是惹得天子恼怒,别说是沈琳琅,就连她和沈明睿都会被牵连的。

“陛下,当真没有别的法子了?”

“……定要臣妾失去女儿吗?”

宏德帝覆在桌案上的手拍了拍,随即起身:“贵妃说得这叫什么话,琳琅若是嫁到北戎去,那可是要做王后的,是你秦家满门的荣耀,贵妃应该高兴才是,何至于说失去女儿这种话,传出去,叫人笑话。”

他起身,负手,余光瞥了秦贵妃一眼,叹了口气。

“北戎的聘礼已经在宫门口摆着了,这事儿寡人不忍开口,还是由贵妃亲自告诉琳琅吧。”

说罢,宏德帝拂袖转身出去。

清宁宫的帘子掀开,又落下,秦贵妃的一颗心也随之落下。

她沉下一口气,整个人瘫软在榻上,差一点就要滑落下去。但她一只手死死的攥住桌案的边缘,哪怕是手指被攥得发白,她也不敢松手。

既然陛下不仁,那就别怪她不义了。

为了保住她唯一的女儿,她可是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的。

秦贵妃撑着桌子爬起身,扬声唤了一句:“来人,传刘尚书的夫人进宫,就说本宫要赏赐她!”

第57章

刘尚书夫人进宫的时候,恰好被沈枝意遇上了,她正从皇后的宫里出来,远远瞧着熟悉的身影走过。

沈枝意停下脚步,看了一眼,只见刘尚书夫人春风满面的朝清宁宫去。

她并不知是因为什么事,只知道秦贵妃说要嘉奖她。刘尚书一向是以忠义侯为首的,按他的吩咐做事,从来不曾懈怠过,秦贵妃因此也事事对刘夫人及尚书千金多加照拂。

于是刘夫人想着,今日必定是为着上朝时刘尚书为三皇子仗义开口,秦贵妃才特来赏赐她的。

想着,刘夫人的步子就更快了些。

但沈枝意却拧了拧眉,想起前世北戎人来求和亲一事,父皇定下了让沈琳琅去,最后却悄无声息的变成了刘尚书的千金。

这一招偷天换日,做的可是滴水不漏,北戎并不知晓如今嫁过去的七公主,并不是原本真正的七公主。

只是可惜了刘尚书的千金,本是要嫁入周国公府做少夫人的,如此便只能跋涉千里,去往那寸草不生之地。

今日北戎使臣进宫,向父皇请求此事,想来这时秦贵妃一定知道了沈琳琅要去和亲的消息。

那么……刘夫人此刻到清宁宫去,便是为了替嫁的事。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