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府皇帝改造指南 第75节(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说实话,如果陛下要想千秋万载,那恐怕什么制度都无能为力;但如果想要避免‘六七之厄’,尽力延长国运,那么一套运行正常的体系,或许还可以有一些大用。”

以历史而论,武帝死后儒生再起,被酷吏们摧折久了的贤良文学怨愤不堪,都在私下里议论什么“汉家有六七之厄”;而他们也果然在四五十年后扶持了王莽上来,好好给了汉家一记暴击。死后的事情本来也管不了了,但仅仅从这个时间上来看,就可以判断出儒生力量扩张的狂野迅猛——不过四十余年的时间,原本敬陪末座的卑微工具人居然就能堂皇登场,强势到篡位夺权的地步了!

事有轻重缓急,相比起虚无缥缈,不知结果的“神圣性受损”,似乎还是儒家的威胁更直接、更迫切、更不能规避。两害相权,这个咄咄逼人的威胁,难道不该是首要解决的重点么?

穆祺注视着刘先生,神情颇为殷切;而其用意,则已不言而喻。

刘先生犹豫片刻,终于缓缓颔首:

“……好吧,具体的安排,我会和‘他’商量一下。”

在踌躇半日之后,刘先生终于从蜀军营中折返,找到了另一个“自己”。双方闭门密谈,具体议论何事,已经不能知晓。但第二日一早,长安天子即从军中传出谕旨,明发长安,通令施行。与往常的惯例不同,这份谕旨一反常态,谈论的不再是绵延多日的劣币案,而是提及了军队在战后的处置。谕旨宣称,先前为了预备战事,在军中培训了大量的军医,如今战事已毕,这么多军医卓有功勋,亦不能随意安置;因此下令在县及乡的三老以下,设置医官一职,由退役的军医充任云云。

如果只是粗看主题,这张旨意也只是寻常。毕竟劣币案后皇帝百般安抚军队,出台了不少恩惠人心的政策;如今给随军的军医按功劳安排一个职位混一混,似乎也不算是什么出奇的事情。唯一出乎惯例的,大概就是这张旨意格外地——呃——详细。

大汉自有制度,皇帝与丞相的分工,一向极为明确;以如今的惯例而言,大约是天子在内朝议论大政方针,敲定之后明发给丞相府办理;照此惯例,天子在诏书中允诺了军医们医官的职位,那么这个位置具体的职能及俸禄,应该由丞相府负责拟定。但如今皇帝越俎代庖,却在圣旨中荡开一笔,特意叙说了这些新任医官的职守:他们要负责在地方看护病患、防治瘟疫、收集草药,以及“广纳贤良、传授医方”。

是的,医官们不仅要负责构建最基础的医疗体系,还要负责拣选人才,向他所驻守的地方传授知识——不仅仅是医学知识,还有作为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常识;而朝廷赐命之后,对后一项还会有考核。圣旨中明确规定,关中的医官三年两次,其他地域的医官五年一次,都要带着自己培训的优秀弟子到上林苑接受考核,顺便接受新的、更高级的教育。

——换句话说,一旦这些的医官就位,就等于无声无息之间,将整个教育权都抓在了手里。

教育权抓到了手里,剩下的事情就要好办得多了;既然规定了每三年五年来上林苑接受一次考核,那么考核合格之后,皇帝龙颜大悦,向成绩优异的人才赏赐官职、爵位,借此建立一整套选拔体系,那不也是顺理成章之至的事情么?草蛇灰线,伏笔千里,这才是谕旨中的关窍所在。

事实证明,虽然皇帝平日里简单粗暴,大棒横扫,但真要用起心机,同样也可以精深微妙,难以克当;皇帝亲自斟酌、亲自动笔,努力将最关键的词句隐匿于重重的排比与修饰之中,不叫儒生们察觉端倪——毫无疑问,舆论与教育是儒生绝不能弃守的两块阵地,要是贸然插手,搞不好会有直接开战的嫌疑。

如果儒家只染指了顶层的三公诸侯,那直接开战其实也就开战了。以武帝的心狠手辣,原本也不在乎杀几个丞相九卿;但要命在于,至少迄今为止,儒家走的都是基层路线,普惠道路;如果下定决心,不怕损失,那公孙弘这种人杀了也就杀了,但只要皇帝精神状态稍微正常,还没有进入巫蛊之乱后半疯的魔怔人境界,那都不可能派出酷吏,到民间去和儒生激烈斗争,所谓转相属引,波及无数——你的统治基础还要不要了?

要打老鼠,却怕伤了玉瓶儿;这就是与儒生斗争的为难之处。不过想来,如今的儒生全副注意,尚且还放在圣人之言的道德理论上,对于这种纯粹出于数理的玩意儿,或许是并会不怎么留神的——当然,他们留神了大概也看不懂,这就是学科之间的天堑之别。

无论如何,这份诏书精心草拟,终结还是写了出来。而皇帝一反常态,并没有马上交付给长安朝廷施行;反而招来大将军卫青,将诏书直接托付给他,吩咐他在汉军营中先行扩散,逐一通知到位之后,再交托给有司执行。

卫青奉命接过旨意,神色却颇为犹豫。他委婉提醒皇帝,安排官职是丞相的权限,如果贸然转由军中办理,是否,啊,是否——

“丞相是丞相,大将军是大将军,本来就是各办各的事情,管这么多做什么?”皇帝略不在意:“朕记得设置大将军的位分时,拟定的是位在丞相之上,你事事都要找公孙弘商量,未免太抬高了公孙氏的地位。德不配位,对公孙氏可没什么好处。”

大将军再不能说一句话了。

军中办事的效率一向很快;诏书当日上午写成,当天下午就被印刷了数百份,四处张贴,大肆宣扬;而干巴巴一直坐等的穆祺同样收到了一份誊抄本,仔细阅读,心情大悦,决定将此抄本仔细保存,作为重大历史节点的验证。

带着这种欣然愉悦的心情,他施施然穿越时空门,再次履足三国蜀军大营,亲切看望了依旧在养病的司马懿,以及诸位魏军将领。

是的,虽然先前悍然出手,直接点爆了晋书中司马家的光辉往事,将仲达以上十八代连同以下十八代的脸皮都剥了个干干净净;但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或者纯粹是出于恶意,在将魏军众人所有的体面全部都践踏为泥以后,穆祺居然还是把这些人放在同一个营帐——一群彻底翻脸、势如水火,估计恨不得能用牙齿咬死对方的冤家,被无遮无拦的摆在同一个营帐里;也真是想得出来。

说实话,也就是硫化氢后遗症实在厉害,到了现在病患们都不起来床;否则但凡这些人有那么一丁点行动力,那大家爬也要从地上爬过来,非得用牙齿指甲硬生生把司马仲达撕成血淋淋的十八截不可——和这种货色做对,大家还讲究什么江湖道义?!不在这里清除后患,等着将来被杀全家吗?

实际上,就算神经麻痹起不来床,因为吸了几日氧气声带渐渐复原,恢复得好的几位将领已经震喉出声,开始筹措词句,大骂司马懿这个奸贼、恶贼、小人、竖子、忘八,以及数十百种方言中最恶毒的称呼——一人唱,十人和,此起彼伏、高低错落,激动处异口同声,同气连枝,真仿佛一场慷慨激昂的大合唱,听得帐外路过的蜀军面面相觑,大有不可思议之感。

以诸位俘虏的本心,这样凌厉强势的语言攻势,大概是希望对司马仲达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最好气得他口吐白沫、四肢抽抽,一口气上不来直接蹬腿了事;那也算一了百了,省得大家再费手脚。

但可惜,众人还是太低估了司马仲达的脸皮厚度了。虽然大家彼此接力,不歇气的骂了整整两天,但至少在穆祺施施然踏入营帐中时,司马仲达并没有显现出什么异样——这就真的、真的很难得了。

穆祺袖手站立,目光逐次扫过营帐中的众生相——满脸紫涨、呼呼喘气,似乎犹自愤怒的魏军将领;以及高卧当中,闭目养神,面色犹自不动的司马仲达(是的,司马仲达居然还能面色不动!),终于平静开口:

“方才接到战报,前线的魏军似乎大有异动。诸位,我们先前约定好的默契,恐怕现在就要付诸实践了。”

“——那么,先从谁开始呢,司马仲达先生?

第111章

这一句话立竿见影, 原本还对着司马仲达怒目而视的众位将领一起转头,目瞪口呆地望向了穆祺。就连司马仲达——司马仲达都是微微一愣,豁然睁开了眼睛, 同样看向穆祺。

穆祺抱手站立,洋洋得意。当然, 他确实也该洋洋得意, 虽然因为预计错误, 埋伏魏军精锐的操作大大失误, 菜地的决战打成了粪坑决战, 污秽肮脏,不可言说。但歪打正着,却恰恰给了来犯的敌军迎头重击——菜地一役, 倒在蜀军手下的不过十之一二,真正杀伤力的大头还在于沼气和硫化氢。如果以实际而论, 穆祺不过躺赢狗, 硫化氢才是mvp——这才是符合现实的结论。

但躺赢狗归躺赢狗,无论事实如何戏谑不堪, 他终究也是赢了, 而且是大赢特赢, 无可挑剔的美妙赢法——司马仲达带着亲信精锐尽数葬送,魏军上层等于被一网打尽, 战局也就不问可知了。他们胜利在望, 怎么就不能高兴快活了?

自然, 如果说之前对胜利的渴盼,不过是出于逻辑推断下的乐观期待;那么到现在为止, 这个胜利的消息基本就是板上钉钉、再无疑问了。因为蜀军前线的探子日夜监视,已经观察到了极为要害的迹象。

“自诸位被俘之后, 魏军闭门自守,并没有额外的动静。”穆祺很高兴地向他们科普:“不过,近日以来,蜀军的探子经常发现前线的逃兵,真是前后相引,不可胜数……”

一言既出,偌大的军帐中一片死寂。在场的都是熟稔军务的高手,当然明白这句话背后的分量。要知道,司马仲达拜印接任之后,在魏军上下申明军纪,借用老祖宗司马穰苴治兵执法,软弱畏葸必杀无赦,在魏军帐前一连挂起了数百颗人头,硬生生将军队的士气和军纪给拉了起来,这才奠定了两军长久对垒的基石——但现在,现在,更严重、更恐怖的逃兵风潮猛然爆发,那就意味着司马仲达先前千辛万苦构建的军法已经彻底破防,连军中秩序都将近崩溃了。

而且,这种崩溃与之前的崩溃还远不一样。之前是被蜀军当面一棒打晕了头,急迫之下情绪不太稳定而已;但司马仲达上任之后,采取的却是严防死守、强力弹压,或者一言以蔽之,“堵”的策略;这种策略见效的时候,看起来真是风平浪静,一切如常,但如果壅塞情绪的堤坝一夕破防,那倾泻而出的恐慌就会比洪水还要躁动激烈,可以顷刻间摧毁阻挡的一切,再也无法控制。

司马仲达都带着人送了个干干净净,你还让底层的小兵有什么信心?现在当兵打仗,一年也就那么几斗米几匹布,这么点军饷,你卖什么命呢?大家三十六计,当然走为上计啰。

这样的情绪是必然的、是不可阻遏的。甚至可以说,如今魏军士兵还只是偷偷逃亡而非大规模哗变,都已经可以算是留守的郭、张等留守将领苦心孤诣、竭力维持的莫大功绩了。但显而易见,无论留守者如何尽力弥补、撒谎诈欺;只要高层覆灭的事实流布扩散,军队的全面崩溃也就只在旦夕之前——如今的魏军就仿佛一座摇摇欲坠的房子,只要踢上一脚,立刻就会一败涂地,无可挽回。

在场众人都非常清楚这一点,也正因为清楚这一点,才不能不生出莫大的焦虑,乃至绝望——显然,大家都非常清楚,无论蜀军摆出多么好的一副优待俘虏的做派,他们现在能安稳呆在这个营帐里苟延残喘,靠的都绝不是什么诸葛氏的高尚道德,而是自己的统战价值——或者详细一点说,就是魏军若有似无的威慑力,令诸葛氏尚且不能不投鼠忌器。而现在,魏军即将一败涂地,他们所有的依靠消失殆尽,惶恐之情,莫可言喻。

显然,到了眼下这个地步,他们已经无路可走了。如果是换做平日,大概拼死不降,尽忠魏室,也是一个流芳千古的不错选项。可而今……哎,而今,在听完了《晋书》中血腥残酷的魏晋故事之后,大家一片热诚的报国之心,难免也就冰冷了——大臣们拼将一死报君王,图的也不过是忠名永存,能够荫蔽后世子孙。但从历史种种记载判断,曹魏眼看着也就是一副恹恹不起,混不了多少日子的样子,那还要大家舍弃性命在它身上下重注,未免过于浪费了一点。

老刘家好歹秉国四百余年,合法性正统性都是拉满了的。士大夫们哪怕出于思维惯性,也还可以保留一点对汉室的忠心,挂念挂念老刘家的恩德。但自魏武帝以降,老曹家对待属下的“仁德”嘛……唉,还是看一看天边的荀彧吧家人们!

如此通前彻后的想过一遍,什么慷慨赴国难的念头当然也就打消了大半。不过,大家毕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都不好意思公开的认怂服软,什么公若不弃,愿拜为义父云云。而在这种时候,往往就需要一个脸皮极厚、名声极烂的贱人出面,撕下颜面打破僵局,才能将大家从名声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活动开这个尴尬的死结。

现在嘛,打破这个僵局的不二人选,当然就是……

——在场众人默不作声,却都一起看向了躺在正中的司马仲达。

还好,司马仲达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他沉默一会,终于开口:

“既然大事已定,你又待如何?”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