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第157章
陶大临作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对顾闲这个时不时来南京遛弯的小年轻还是有点印象的。
主要是万浩这个南京翰林院掌院受不了顾闲折腾的时候,告诉顾闲可以沿河岸直达国子监,与监生们聊聊人生聊聊理想。
有万浩这个祸水东引的家伙在,南京国子监很快也成了顾闲的另一个家,苏州府学那边偶尔还来试探两句,疑心他不要脸地想偷挖府学人才。
虽然府学师生对顾闲的观感都很复杂,莫名感觉要做的事(要刷的题)比以前多多了,但日子过得很充实。国子监真要想抢人,他们还是不愿意给的!
无缘无故被人当贼提防的陶大临:“……”
不愿回想。
要骂去骂万浩可以吗?
真是卑鄙的江西腊……江西人!
对顾闲这个年轻人,陶大临还是挺看好的,此前他便听诸大绶他们提到过这孩子,说他聪慧伶俐、才思敏捷,更重要的是做东西还好吃,叫人很难拒绝他提出的聚会!
陶大临尝过两回,确实不错,对顾闲偶尔来南京国子监遛弯的事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不过他天生不苟言笑,在顾闲面前没表露过任何喜恶。
大明的少年天才多得是,想他自己也是三岁过目成诵,十二岁下笔成文,十五岁便成了博士弟子。
可他在乡试上栽了两次跟头,在会试上也栽了两次跟头,前前后后考了六次,才在三十出头的年纪考了个榜眼。
在那时候与他同龄的王世贞已然金榜题名九年,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号为“五子”,不仅早早在科场上春风得意,在文坛里亦是风生水起。
可见被誉为年少天才算不得什么,还是得下场应试方见真章。
即便暗中关注着顾闲的情况,陶大临也没有跟人提及半句。
像他这种喜怒从不泄于人前的性情,连枕边人都不知晓他在想什么,更遑论仅仅是朝廷派来监考的同僚马自强。
马自强和张四维是同一届科举考上来的,都是嘉靖三十二年的进士。
这一年张居正当同考官,如今张居正已经入阁,要是两人想攀关系也能喊张居正一声老师(哪怕马自强比张居正还大十来岁)。
同样的,张居正要是想用他们,也可以跟人说他俩是自己选拔出来的人才。
后来张瀚写《松窗梦语》这本夹杂着江陵回忆录(私货)的书时,不就提到张居正跟他埋怨说“张四维是我所取之士,怎么那么吝啬不肯给我儿子一甲”。
可见在官场上这也是一重挺拿得出手的关系。
有这样的渊源在,马自强自然也知道顾闲这一科会应试。
倒不是他跟张居正时常私下往来,而是顾闲这人在京师很有名!
具体体现在……马自强临行前最后一次入宫给隆庆皇帝日讲时,隆庆皇帝还提及过顾闲,说顾闲应当要下场考试了,不知他备考得如何云
明学画。后来他尽得文徵明真传,文徵明去世后他便是长洲第一了。
顾闲幼时常往文家跑,侥幸得了数年熏陶,虽不怎么动手作画,于食雕技艺上却大有长进,在金黄的梨子上愣是雕出了一卷长长的山水画卷。
守在号舍边上的士兵:?
眼角余光不由自主地跟着顾闲的手挪动。
江南的读书人都这么可怕的吗?
写文章快也就算了,怎么拿根牙签都能把梨子雕出花来?
顾闲可不知道自己搞的小动作吸引了号军的注意,把梨子雕了一圈以后满意地欣赏了一会,咔嚓一口咬了下去。
这可不是普通的梨子,而是风雅的梨子!
正适合在贡院里吃。
过了一会,顾闲又无聊了,开始雕簪花仕女图、文人雅聚图,雕完以后发现吃不下了,不由压低声音问杵在号舍外的士兵要不要吃。
士兵:“………”
这么好看的梨子怎么咬得下口?
可是站岗那么久也实在难受,尤其是眼下秋高气燥,嘴巴都站得又干又涩。
士兵犹豫片刻,终究还是接过顾闲送的梨子,咔嚓一口咬了下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