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寄摇头,“没有呢。”
她一开始的活儿就是在家,一边陪着重病在床的魏楹,一边干些扫地、喂鸡、熬药之类的活计。
因为那会儿汪氏认为她干啥啥不行,怕她去了外头祸祸庄稼。
又怕魏楹独自在家没人说话,想喝口水都得支撑着下床倒。
后来,她成了挣银子的顶梁柱,忙得脚不沾地的,小食摊的事儿都需要人搭把手。田里的活儿就更做不了了。
小豆沙立即大包大揽道:“那一会儿,我教娘跟妹妹。”
里正引着东宫的人同知县进来。
刚到门口,小亲王就满脸带笑的迎上去,“哎呀,谭大人是你啊。快请进、快请进!”
奉命来送信的谭浒楞了楞,就看到小亲王冲他直打眼神,到了嘴边的‘王爷’便咽了下去,“十四爷客气了,谭某哪里敢当。奉太子令,给魏先生捎来书信。”
“那你进去吧,堂屋左转是书房。大哥在里头,他已经知道东宫来人的事儿了。”
里正小声给一同进来的知县介绍,“这位十四爷是魏大人的妹夫。京中大户人家子弟,身上没有功名。”
因为小亲王成天东游西荡也不见习文修武,村里人就跟汪氏打听过他。
他这个年纪一般还在为前途打拼来着。
听说魏楹的两个儿子也这么般大小,已经考中秀才,正在京城的大书院里读书来着。甚至魏家大儿子还出海做过生意了。
怎么他妹夫却什么都不做,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
汪氏便按沈寄之前说的大户人家子弟给人讲了。
小亲王在众人眼底便成了家有恒产、不思上进之辈。
因为自从出了个魏楹,就是王家村的向学之风都是十分鼎盛的。
去年徐赟来,众人一打听,知道他已经是举人了。四方走动也是个增长见识之意。
魏楹当年的游学如今还为人津津乐道,村民们便觉得他也是在游学。
如今打听小亲王身上什么功名,结果发现他连个最末等的童生都不是。
成天就陪着媳妇儿看山、看水,看花、看草的,要么就是在带孩子或者找人闲聊天。
这不是不思上进是什么?不过人家命好,祖上有产业,听说几辈子都吃用不尽的。
知县比村民有见识啊,一听这介绍自然就知道是京中权贵子弟。
寒门和书香门第走科举的路子入仕,权贵是走恩荫的。
而且,前丞相妹子嫁的,能是普通人么?
当下不敢怠慢,赶紧上前拱手道:“十四爷,下官姓曾,是本地知县。为东宫这位谭大人带路来此。如果魏大人方便,也想求见一番。”
小亲王道:“辛苦了!那你坐下喝口水先等会儿。”
这位知县如此殷勤,大哥估计会拨冗见他一见说上两句。
“好的。”
小亲王又转向里正,“劳烦了!跑腿的事儿,里正你打发个人做就好的。”
“给魏大人跑腿,还是小的自己来吧。告退、告退!”
谭浒无奈的看坐下打算和知县闲聊的小亲王两眼,进去见魏楹去了。
这屋子的书房还是当年魏楹读书的那个房间,相对京城的小书房那都是比较袖珍的。
但魏楹坐在里头只觉窗明几净,心头十分的踏实。这儿是他十年寒窗苦读的地方呢。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