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两个人也心灰意冷了,离开了,印铮那个号称的独立游戏工作室,又只剩下了他自己,和大三学生的程冬。
你觉得我这种坚持是不是挺可笑的?印铮觉得自己这几年折腾的真是够呛,到头来竟然是灌着酒对着手机和一个学生诉苦。
程冬没说什么套话去安慰人。他倒成了这个工作室里前前后后几茬人中最平心静气的一个。反正印铮找来的人,起码都是各有所长的,程冬觉得自己一个兼职的学生,能学到东西和经验,就挺值得的。
等印铮酒醒了,程冬发了份新的方案去和他讨论。
底线是不能让人民币直接介入游戏内部环境,那盈利模式就不能是引导玩家觉得自己砸钱就能变强。但目前版权付费意识确实不强,这是客观环境。但并不代表用户对什么东西都付费意识不强。
一般而言,实物,往往消费者就默认获得需要付费。具体而言,就是实物周边。程冬放弃了他们做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项目:射击类游戏和解密类游戏。他把第一个卡牌游戏捡了回来,重新包装了。
最早程冬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这个。当时印铮对一个兼职学生并没有什么特别高精尖的要求和期待,只是让他画点人物卡面避免版权问题而已。印铮的底线是不卖卡包,所有玩家都能获得同样的卡牌,完全凭借规则厮杀。于是就没什么氪金点,亏得很凶。
程冬的新方案,其实是围绕着消费者愿意为了什么样的周边付费。除了游戏好玩之外,其实主要是对人物的喜爱。不要当卡面就是个卡面人物,给他或者她或者它,设计完整的故事,令其丰满有血肉,令其有爱恨情仇,把纯粹的规则竞技之乐,和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裹在了一起。
印铮看完了程冬弄出来的故事框架,把酒罐子都收拾了。什么都要自己跑的两个人,成了工作室的合伙人,反正也没有员工,一共就两个人。他们就着第一个项目的底子,把这个游戏全部翻新了。翻新的不是竞技规则,主要是丰富了卡面人物的故事,获取每一张卡牌,需要的不是付费,而是跟着这个人物走故事。
这个翻新的卡牌游戏,凭借着人物和萌宠的冰箱贴、小立牌、书签和抱枕周边,成了这个工作室第一个盈利的项目。
程冬大四要毕业了,重修了好几门专业课,门门都是勉强低空飞过,但好歹是拿到了学位证。程松柏总算松了口气,要趁着自己还在单位里,赶紧找人托关系把程冬弄进地质所里去。
程冬坚决不肯,工作室现在有钱了,能稍微做大些了,能租专门的办公场所再招点人了。程冬提议把工作室设到B市,人才多,资源多,正好印铮也是北方人,B市是离他家乡最近的一线城市,开车跑高速也就两三个小时的事情,方便。
--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