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在地方为官多年,他拟定的条例基本上都在治下试行过,而且成效很好,不然他也不会想着把那些法子推广到大宋其他地方。
可是有一点他总是会忽略,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能和他比。
虽然他觉得很多事情轻轻松松连脑子都不用动是个人都能干,但是他以为的他以为并不是他以为,那些事情并不是来个人就能干,能轻轻松松将政策完美执行下去的官员是凤毛麟角不是路边的大萝卜。
要是人人都能跟他一样能干,大宋还能乱成这个鬼样子?
苏景殊深吸一口气,他感觉老王最近有点飘,偏偏新党的核心成员对他都盲目崇拜,他说什么就是什么,顺着老王的思路想下去哪哪儿都好,根本不考虑他们还有失败的可能。
老王的想法的确挺好,如果全天下都能按照他的想法听命行事,不出五年大宋就能达到传说中“天下大同”的境界。
天下大同,这是《礼记》中提到过的概念,概念提出来了一千多年,中间明君贤臣出现了那么多轮也没见哪朝真正出现过“大同”。
别的不提,就这个《畿县保甲条制》,但凡这玩意儿先拿给政事堂其他人看看都送不到司农寺去。
边疆地区不太平可以全民皆兵,可这儿是京城,哪儿有直接在国都这么干的?
别说现在开封府是政治中心,就算是后世落魄成那个样子,让河南人民放弃种地转而进行全民军事训练都能造成全国范围内的恐慌,放到大宋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敌军已经打到京城附近,真正该加强训练的是禁军而不是百姓,如果敌军没有打过来,那就更没有理由去折腾百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东南一带的粮食供应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说中原这边的地都是白种的,京畿一带的百姓也要种地交税为京城发光发热。
老王你清醒一点!这里是京城!不是随时都可能打起来的边境线!
听说隋唐时劳役、兵役太重,百姓甚至不惜砍掉手脚来躲避征戍,还管残疾的手脚叫福手福足,大宋暂时没有自断手足来躲避徭役的情况发生,但是徭役的繁重程度要是在上一层楼的话,民间会不会出现福手福足就说不准了。
大宋在对外战事上没法和以前比,难不成要在徭役的繁重程度上弯道超车?
叔,您真觉得这么干可行?
苏景殊和王安石据理力争,拿着他标注的密密麻麻的公文一条一条的说他为什么觉得不行。
吕惠卿和胡宗愈来时都想着他会先把公文交上去然后再开始说,没想到王安石那边刚说完这边就开始逐条反驳,看架势感觉说不到一起去就要动手。
俩人对视一眼,默契的凑近一些好以防万一。
不知道为什么,总有种条例司还在时苏子由当堂驳斥新法的感觉。
紧张.jpg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样很正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景殊有他的
想法(),譳襛?彎??葶???()?『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容,动静大起来后很快把其他房间的官员吸引了过来。
王安石是个奇人,官场同僚很多时候都不理解他的想法,以前经常有人到他跟前和他辩论,自从条例司推行的几条新法都显出明显的成效后便很少再有人到衙门堵人。
理解不了王安石的想法是他们的问题不是老王的问题,事实证明王安石还是有点东西的。
朝臣平时各种明争暗斗,但也不是非黑即白,不管怎么说他们都希望大宋能变好,如果能一直按照这个节奏往下走,他们也不是不能支持王安石。
好长时间没见过有人来找老王吵架,这次是谁?
年前司马光已经自请外放去了西京,范镇则是辞官回乡提前退休,反对派的两个领头羊都不在京城,最近的确消停的让他们有点不习惯。
政事堂设于禁中,堂下有舍人院负责撰拟诏旨,还有孔目、吏、户、兵礼和刑五房分曹处理事务,囊括门下、中书和尚书三省大部分职权。
宰执的议事办公处在政事堂的正厅,不过所有的宰相副相都不喜欢办公的时候有人在旁边盯着,所以平时都各有各的办公场所,只有在议事的时候才去正厅。
王安石那屋动静太大,不多时旁边几个房间都派人出来打探,知道里面是谁在老王吵后都惊了一下。
里面的是苏子安?
他们在吵什么?
韩琦准备亲自过去听听,走到门口看到老伙计失笑一声,看来好奇的不只有他自己。
政事堂这两年的人员变动很大,宰相曾公亮因反对新法外放,参知政事赵卞因为反对新法外放,三司使唐介升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韩绛参与募役法的制定也兼任参知政事,衙门里的人来来去去没断过,只有韩琦富弼这两位老臣一直稳坐中枢。
两位老臣在庆历年间都是推进新政的激进派,可惜上次的教训太过惨痛让他们一度不敢再承担任何风险。
大宋是一艘破破烂烂的船,这艘破船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勉强可以继续航行,掌舵人可以修复船体,但是修复船体有失败的可能,且失败的可能还很大。
要么什么都不管继续破破烂烂,要么就承担起修复失败沉入水底的风险来博成功的可能。
他们年纪大了,没有年轻时候的干劲,比起博那把成功的可能他们更愿意维持现状。
维持现状好歹大宋还在,大开大合的变革的话谁都不知道情况能坏到什么程度,所以前几年官家让王介甫主持新法他们才会不停的挑刺。
他们的魄力比不过年轻人,但是基层治理经验比年轻人丰富,说他们因循守旧也好说他们胆小懦弱也罢,朝堂上的争权夺利比变革更可怕,要是这次新法再走上次的老路变成党派之争那还不如不推行。
他们相信大部分朝臣都希望大宋变好,但是当局者迷,真到了那个地步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现在回想起当年的事情,怎么说呢,他们失败是
() 应该的。()
譳??膉牞葶譎????卟瑞???絙?顛????靛蝶?????????????虎彎???题?N顛??驛?????鵒敧???蹎?劗??
?想看醉酒花间的《[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吗?请记住[]的域名[()]?『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
好在他们官家不是昏庸之辈,昏君不听劝叫刚愎自用,明君不听劝那叫胸有城府。
怎么说呢,变革这种事情成与不成还得看皇帝,只要皇帝态度坚定,不管前路有多难都能走下去。
“那小子最近在和韩子华忙活募役法,今儿怎么跑王介甫那边去了?”韩琦脚步缓缓,笑吟吟的模样看上去很好相处,“听说官家有意将升王介甫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任命书过些天就能拟好。”
“意外这不就来了?”富弼摘了鼻梁上老花镜,他的比韩琦还要大几岁,眼睛的问题也更严重,有了老花镜后一刻都舍不得离开,甚至特意让家人去眼镜店排队多买了几副备用。
他自认对苏子安很了解,从苏家搬到京城到那小子在太学念书参加科考再到外放登州,一步步怎么走的他都看在眼里。
那小子回京后在司农寺干的很开心,除了年前和王介甫一起胡闹年后春闱出成绩时被牵连入一场闹剧外也没怎么、额、好吧、是不怎么低调,怎么想都不应该和王介甫发生争执。
孩子年轻脾气急忍不住事情很正常,如果俩人发生争执,定是那比牛都执拗的王介甫的问题。
韩琦笑的不客气,“偏心偏的没边儿。”
富弼眯眯眼睛没有说话,他觉得他没有偏心,不信的话待会儿进去看看就是。
苏子安可以理不直气也壮,但是那小子很少将自己置于理亏的境地,想必这次也不例外。
政事堂衙门就那么大,宰相副相们办公的房间相距不远,两位年过六旬的老臣一边说话一边过去,都没觉得王安石和苏景殊起争执是多大的事儿。
朝中天天都在吵架,大大小小的事情永远也吵不完,新法又是越辩越明的事情,商量着商量着就吵起来再正常不过。
直到俩人听见里面传出“反正也说不到一起去,你把我也贬去西京坐冷板凳去吧”的声音。
韩琦:???
富弼:???
什么情况?
韩绛来的比两位老人家快,现在正满头大汗的和吕惠卿胡宗愈一起劝架。
不能贬不能贬,募役法还没开始推行,这时候贬去坐冷板凳谁来干活?
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啊?
两个人都别那么大火气,和气生财和气生财,有什么事情不能坐下来好好说?
吕惠卿平时都是吵架的那个,头一次干拉架的活儿,一会儿拦这个一会儿拦那个感觉比吵架都累。
下次再也不干这活儿了。
苏景殊气的不行,“我坐下来好好说了,王相公不听。”
王安石被这臭小子的倒打一耙弄得火冒三丈,他哪儿不听了?分明是这小子不听他的话!
只是不等他吼回
() 去(),??豔???N?N?敧????
??卟譎??????●()●[()]『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吕惠卿一直是王安石说什么他都觉得对,韩绛只比他们早一会儿过来也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于是给两位相公讲解情况的重任就落到了胡宗愈身上。
苏景殊和王安石都盯着,胡宗愈也不知道该什么说,索性将那份写满标注的条例拿给两位相公看。
他怕他哪句话说错让这俩人再吵起来,这份公文上写的很清楚,草拟的条例是王相公的想法,批注是他们苏大人的想法,俩人谈不拢的地方都标了出来,两位相公一看便知。
韩琦和富弼接过公文,然后齐齐拿出他们的老花镜。
年纪大了看公文太费力,老花镜这东西用了之后才知道有多方便,真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东西。
韩绛也是满头雾水,看到胡宗愈递过去的公文后连忙凑过去,他要看看什么事情值得俩人这么大动干戈。
草拟的条例只写了两页纸,旁边的空白处用蝇头小楷写的密密麻麻,誊到别的纸上估计抄十页都抄不完。
几个人一目十行看完这份《畿县保甲条制》,表情一个比一个复杂。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