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第145章
入了腊月,顾闲应李贽之约去听讲学。
听说是礼部尚书赵贞吉主讲,礼部郎中徐用检协助。
顾闲此前也是从李贽这里知道,他见过的前任礼部尚书高仪暂且告老还乡去了,继任者是赵贞吉。
这跟顾闲记得的情况有点不一样,高仪不是因为后来高拱被驱逐忧惧而亡吗?他稍一琢磨,估摸着高仪过个一两年退休返聘,结果在任上没了。
走这么一趟也不知值不值得。
兴许让他们自己选择的话,还是希望能入一次阁?
这也算是明代读书人的毕生梦想之一,许多人的传记之中都记录说“差一点就入阁”。
顾闲思来想去,觉得自己无法左右旁人的选择,便收拾收拾去寻王世贞,问王世贞要不要去听听人家赵贞吉开讲座。
要是听着觉得不错,可以邀赵贞吉来国子监讲上一两场!
比起更喜欢结社搞同好交流的王世贞,赵贞吉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据说原因在于他这人说话非常耿直,经常得罪人。
比如嘉靖皇帝沉迷修道的时候,他就劝嘉靖皇帝回归儒学怀抱。
嘉靖皇帝听了很生气,把他撵去坐冷板凳,干些别人不太愿意干的活——去司礼监教书。
简单来说,就是教太监读书。
后来他靠着出众的才华得到了嘉靖皇帝赏识,终于在朝堂中露脸了。
可惜他不仅没能抓住机会,还跟当时如日中天的严嵩闹矛盾,大骂严嵩的亲信是“权门犬”。结果当然是又被撵得远远地!
后来赵父去世,赵贞吉就趁机回老家讲学去了。
所以说,赵贞吉凭借着自己的耿直创造了多元化的教学机会,积攒下旁人难以企及的丰富经验!
隆庆元年起复以后,赵贞吉当年任教于司礼监时教过的中官陈洪也成了隆庆皇帝倚重的大太监,他的官路倒是顺畅了许多。
这不,今年赵贞吉不仅接任了高仪的礼部尚书之位,还负责教授刚考进翰林院的庶吉士们。
别看赵贞吉已经六十岁,他说话依然声如洪钟,上衙时给庶吉士们讲课还觉得不够,休沐日还要自己开讲座教导后进。
顾闲觉得人家特别上进,很值得王世贞学习!
瞧瞧人家六十出头,可比你四十出头精力旺盛多了!
王世贞:?
咱跟赵贞吉这个四川人不熟。
难得的休沐日他也不想跟顾闲一起出去。
谁知道这小子会闹出什么幺蛾子。
顾闲见王世贞明显不想去,也不勉强。他说道:“那我自己去了!”
这厮还跟王世贞讲,听说赵贞吉跟已经告老还乡的郭朴是同年,他跟郭朴有过两饭之缘,可见他和赵贞吉也有点缘分,等听完赵贞吉的讲学他多问几个问题!
王世贞对顾闲的“我跟某某有缘”理论早已见怪不怪。
光的别号,面对已经六十出头的归有光,顾闲自是不好去跟人家称兄道弟的,便以别号尊他一声先生。
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归有光瞧见顾闲满面欢喜地上来打招呼,便也不再计较顾闲上次的胡言。
于妻子而言,他确实不算个好丈夫。
他年轻时曾与赵贞吉一同参加会试,约好要在皇榜上占据一席之地,结果他登科却晚了赵贞吉二十六年。
有次他落第归家,正是牡丹花开的时候,妻子见他归家,欣然备了美酒与他在花间共饮。他问妻子难道对他不失望,妻子笑着说:“怎么会失望?我早就想与你过鹿门采药的生活了。”
这鹿门采药,乃是东汉末年一位庞公携妻儿隐居鹿门山的典故。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